令人如痴如醉,上古时代的服装艺术
人性的弘扬
上古时代的服装艺术埃及的连衣裙古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凭据目前所发掘的史料,大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古埃及在历史时间上甚至是最古老的一个。 也就是说在大约公元前32世纪时在肥沃的尼罗河河谷及其冲积平原上勤劳勇敢的埃及远古居民已经在这里开始了狩猎、农耕、酿酒、纺织等活动。
尤其是农耕这种新的生产方式改变了颠沛流离的游牧生活建立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这使得他们对植物也有了深入了解,自然而然地,他们开始用植物纤维纺纱织布了。又由于这里的气候、风土等自然条件的缘故,古埃及居民对棕榈纤维和麻纤维情有独钟。
古埃及居民普通服装
围系于腰间的兜裆布可能同样是由于气候的原因,古埃及的男子上身一般都不穿衣服,而他们的下身,则有一块三角形的麻织物围系在腰间。这块布叫做胯裙,或罗因克罗司,它有兜裆的和不兜裆的两种。其中不兜裆的是从事狩猎、织造和酿酒等相对低贱职业的人所穿的,兜裆的是法老等相对高贵的人所穿的。
行姿
行进中的第四王朝法老门卡乌拉,行姿是古埃及雕像中表示尊贵人物的两种姿态之一。作为贵族,他身穿有兜裆的胯裙,他的胯裙上还有普利兹褶一种用浆糊固定压烫的装饰用的衣褶。后来,有人在罗因克罗司的外层系上了一条三角形的围裙,又在上面镶嵌了宝石或金属的装饰。按照服装外形的分类,这些胯裙都属于非成型类,即穿到身上之前只是一块。
古埃及男子胯裙
布,穿到人身上后才成了衣物。同时又都属于佩戴型类,即它不是穿到身上去的,而是戴到身上去的是类似于今天的女子佩戴的文胸。这两种服装形态都是人类早期比较原始的、比较容易想到的和做到的形态。确实,爱琴海上的克里特岛的男子也着这种胯裙,中国先民的围服装艺术也与此类似。
古埃及就有连衣裙与男子的着装胯裙相对应,古埃及女子的着装主要有丘尼卡,一种自肩头或者自胸部起,直延伸到脚踝的简形衣,有点像今天的连衣裙。发现于古埃及都城孟斐斯南部的梅杜姆墓区中的第四王朝王子与王妃雕像,呈尊贵的坐姿,其中王妃就穿了一件这样的丘尼卡。这件衣服紧身合体,布料非常薄,乳头的凸起位置清晰可见,后来这种丘尼卡在古罗马又被作为古罗马居民的内衣而使用。
古埃及服装
王妃的前额上有一部分是自己的头发,别的浓密的、垂落于双肩的则据信都是假发。这符合当时的习俗—先剃光头,再戴假发。也许穿胯裙的王子与穿丘尼卡的王妃与当地的炎热气候有关。另一个同样与气候有关的习俗是他们行走时一般都不穿鞋,情愿用手提着鞋走,等到了目的地再将鞋穿上。时髦的战利品新王国时期的埃及一度十分强盛和好战。第十八王朝的第三代法老托拉麦司曾经发动了一场针对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一带的战争。战争的结果之一就是一种名叫卡拉西利司的衣服被带回了埃及。
与其说这是法老的种种战利品之一,倒不如说在这遥远的上古时代就已经有了时髦的传播与流动。据法老哈列姆黑布墓中壁画可知,画面左边人物身着卡拉西利司,右边人物身着有三角装饰布的胯裙。在古埃及,卡拉西利司是一种男女皆穿的贯头衣,从这一层意义上讲,它与今天的“中性化”很相似。只不过当时着装的性意识并不明确,而不像今天在着装上故意去含糊和中和。从据奈佛雷蒂莉王后雕像上来看,她就穿了这样一件衣服,系了一条很窄的带子,且有飘带垂落于双膝。接下来卡拉西利司裙出现了一种新的穿法,即原先的这种简形裙是根据人体自,上而下中间并无停顿,表现的是一种自然纯朴的体态:新的穿法则在长裙的中部添置了束胸装饰,有了人为加工的痕迹。由于胸部的紧束,手臂外就形成了自然的披肩的效果,呈现了拉西利司众多放射状的衣纹的效果,进而产生了浓郁的装饰效果。
古埃及的巴黎姑娘
希腊的长衫与短打欧洲的文明发端于海洋中的岛屿和滨海的半岛。这就是仿佛珍珠般撤落于爱琴海的克里特岛和仿佛桑叶般与大陆相连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两者相加就基本上等于今天的希腊了。而古代希腊文明正是欧洲文明的先源。
古代的巴黎姑娘是永远的谜在那块狭长不大的克里特岛上,孕育出了早期的爱琴文明。这个地方有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海外贸易,而居民则是一个喜爱音乐和户外体育运动的开放的海洋民族。
巴黎姑娘
当这里的遗迹在19世纪重见天日时,她的后人感到非常惊讶。那些大约制作于公元前2000年的一些妇女小雕像,身上穿的衣服怎么与19世纪的人们所穿的如此相似?这些出土的雕像便是后来人们称之为服装艺术。
巴黎姑娘
古代的巴黎姑娘的着装是上衣与裙子分离的两段式。她们的上衣很短,立领,领口开得很大,整个乳房都裸露在外,衣襟在乳房下系合,自下而上地托起那丰硕的双乳,腰部用腰带勒细。她们用一块长短与身材相当、带有褶皱的布料,缠绕全身以后,在腰间用布腰带扎紧,形成身躯最细的部分。布料质地坚硬,能使整个形体显得很挺拔。
埃及人民的纺织服装
她们的裙子有两种。一种是裙子为一段一段接起来的下摆宽大的吊钟状“塔裙”。腰部以下塔裙以外,还系有一条小小的围裙式的罩裙。有人认为,在这些塔裙的下面还有衬裙,古代的巴黎姑娘甚至是用灯心草等草木或金属制作的裙撑,但因没有实物流传,至今尚无定论。另一种是铃形衣裙,主要盛行于米诺的第一王朝中期。衣裙部分明显向四周凸出,腰间的索状腰带缠身两周,在其前面垂落两条长长的饰带。
这些服饰与同时代其他地区的服饰相比,独一无二。 别的地方,如古埃及、古代中国的服装要么是非成形类的衣服在上身之前只是一块布,要么是前开包裹型一敞开的宽大的平面的形。唯有这里的服装成形、合身并有可能存在内衬。令人遗憾的是古爱琴文明突然湮没,仿佛一按开关,灯光就立即熄灭那样,在衣饰上,没有任何遗存,也没有被任何民族所继承,于是那一座座刻画着令人咋舌的精美服饰的雕像,成为服装史上一个永远的谜。